安康乐福2
衢州旧改与征地:老城焕新与新城崛起的双向奔赴
清晨的阳光掠过衢州水亭门的青瓦,巷弄里传来施工队搬运建材的声响。在这座有着18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里,一场兼顾历史文脉与现代发展的更新运动正悄然展开——从老城区斑驳墙体的修复,到城东新区土地的平整,征地与旧改如同两条平行线,共同勾勒出衢州生长的新轮廓。
在柯城区府山街道,百岁坊社区的改造现场藏着老城新生的密码。这片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的居民区,曾是典型的"握手楼"聚集地:38栋楼房间距不足3米,下水管网常年堵塞,230户居民共用4个公共水龙头。2023年启动的"微更新"项目没有选择大拆大建,而是保留砖木结构的老建筑肌理,将12处闲置煤棚改造成共享洗衣房和议事长廊,同时重新铺设雨污分流管道,在楼道外侧加装适老化扶手。居民周阿姨看着家门口新铺的青石板路笑称:"墙还是那面墙,可走在巷子里脚不沾泥,晚上路灯亮得能看清墙根的青苔。"
这样的精细改造正在衢州老城区多点开花。截至2024年上半年,全市已完成2000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137个,惠及居民4.2万户。与传统改造不同,衢州创新推出"居民点单、社区派单、部门接单"机制,在荷花街道通荷社区,居民通过线上问卷提出的"增设电动车充电桩"和"开辟儿童活动区"需求,被纳入改造清单优先实施。施工中还同步完成了1600余户的燃气管道入户,原本需要居民单独申请的民生工程,变成了旧改"打包服务"。
当老城区在修旧如旧中延续烟火气时,城市东部的征地工作正为产业升级腾挪空间。在智造新城南区,一片刚完成土地平整的地块上,测绘人员正在标注规划红线。这里原是3个行政村的连片农田,通过依法征收转为工业用地后,将落户总投资50亿元的新能源电池项目。"征地不是简单的土地置换,而是要算好民生账。"智造新城征迁指挥部工作人员介绍,该片区采取"留地安置+技能培训"组合政策,不仅为被征地农户预留15%的产业用地用于自主开发,还联合企业开展定向招工,已有87名村民通过培训成为首批产业工人。
衢江新区的征地实践则凸显生态优先理念。在灵山江沿岸的征地项目中,规划方案特意退让30米建设生态廊道,保留了沿岸52棵百年古樟。被征地农户李建国算了笔明白账:"家里3亩多地,除了按标准拿到的补偿款,还能优先参与廊道绿化养护工作,每月有固定收入,站在阳台上就能看见江景。"
旧改与征地的协同推进,背后是衢州独特的"留改拆"逻辑。在双港街道,一处上世纪90年代的工业厂房没有被拆除,而是通过"征而不拆"改造为文化创意园,原有3000平方米的车间保留钢结构主体,新增的玻璃连廊连接着工作室与展览区。"既避免了大拆大建的浪费,又留住了城市工业记忆。"园区运营方负责人说,目前已有23家文创企业入驻,年产值预计超8000万元。
这场城市更新运动中,政策的温度体现在细节里。针对旧改中常见的"加装电梯难",衢州推出"政府补贴+公积金提取+业主分担"模式,在柯城区紫荆小区,3单元的7户居民仅用3个月就完成电梯安装,78岁的王大爷再也不用为爬5楼发愁。征地过程中,则建立"一户一策"档案,对孤寡老人、重病家庭等特殊群体提供过渡房安置,确保"拆得顺心、住得安心"。
从水亭门的青瓦黛墙到智造新城的标准厂房,从百岁坊社区的共享长廊到灵山江的生态廊道,衢州的城市肌理正在悄然重塑。这场新旧对话的背后,是对"城市为何而更新"的深刻——不是为了冰冷的GDP数字,也不是为了千篇一律的摩天楼,而是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,既能触摸历史的温度,又能拥抱未来的便利。当夕阳为改造后的老楼镀上金边,当新建的学校传来琅琅书声,衢州正在用自己的方式,书写着新时代城市发展的答卷。
